《世界环境》杂志专篇报道中国地质承建的中国援马里项目案例

时间:2025-10-28 作者:李志明 来源:

近日,由生态环境部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创办的《世界环境》杂志专篇报道了中国地质承建的中国援马里太阳能示范村项目案例。该项目是中国援助在民生领域推广清洁能源、分享绿色发展经验的又一务实举措,对助力马里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现实意义。现全文分享如下:

马里共和国卡兰村和科尼奥布拉村的夜晚,曾经被无边的黑暗笼罩,村民取水需要长时间排队。如今,这里灯火通明,清泉流淌,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源于中国援建的两个太阳能示范村项目。它不仅点亮了村庄,更点亮了希望,是中马友谊在绿色民生领域结出的硕果。

马里电力发展基础薄弱,主要依赖水电和火电,尚不能满足本国需求,每年需从邻国进口大量电力。受限于财政困难,国家电网建设迟滞,广大乡村地区长期饱受无电缺水的困扰,偏远乡村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为了帮助马里应对这一挑战,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实施援建太阳能示范村项目,为卡兰村和科尼奥布拉村带来了清洁、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

汗水铸就光明,光伏点亮希望。2021年11月30日,由中国地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承建、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作为业主的援建项目正式破土动工。在随后的近一年半时间里,建设者们顶着马里炽热的阳光,挥汗如雨,克服重重困难。他们的辛勤付出终于在2023年4月23日迎来项目竣工,并于5月11日移交给马方启用。这项总投资达2000余万元人民币的民心工程,为两个村庄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总计1195套离网太阳能户用系统走进千家万户,点亮了原本昏暗的居所;200套崭新的太阳能路灯矗立在村道两旁,驱散了夜晚的黑暗;17套高效太阳能水泵系统稳定运行,为村民提供了24小时随取随用的清洁卫生井水;2套集中太阳能供电系统则为学校、清真寺、卫生所、水井水塔等关键公共设施提供了可靠保障,配套敷设的电气电缆让整个能源网络高效运转。曾经制约发展的能源和用水瓶颈,被彻底打通。

村民的笑脸,是项目最生动的注脚。项目的成功,最直接、最深刻地体现在村民们生活的巨变和他们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中。

科尼奥布拉村村长Jean Doumbia看着完成调试的设备,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村子一直没有电,旱季还经常缺水,大家生活非常不方便,一直渴望早点过上现代化生活,不能再让子孙后代这样穷下去了,一定要努力摆脱贫困。感谢中国帮我们打水井、建电站、装电灯,我们再也不为吃水用电发愁了,谢谢中国朋友!”这个距离首都巴马科仅约35公里的村庄,此前基础设施却极其落后,村民用水完全依赖有限的几口手压井,每天耗费大量时间排队,夜晚则是一片沉寂的黑暗。

在卡兰村,年迈的村长在项目组织的村民座谈会上动情地分享:“可兰村的夜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亮过!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每个人都要倍加珍惜来自中国的真情馈赠,每家每户要细心使用、维护好这些光伏设备,让中马友谊在我们村落地生花。”崭新的太阳能路灯不仅照亮了庭院和街道,更点亮了村民的生活。项目验收专家在夜晚走访时看到,孩子们放学后在明亮的路灯下追逐嬉戏,结束了白天劳作的大人们晚饭后纷纷走上光亮的街道散步、聊天,邻里间的交流明显增多;有的家庭甚至在自家庭院的灯光下,悠闲地喝茶、看电视,精神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一位村民感慨道:“以前晚上村里黑漆漆的,路也不好走,根本不敢出门,更别说让孩子出来玩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生活的便利也悄然激活了乡村的经济活力。卡兰村小卖部老板卡马拉兴奋地说,中国政府援助的太阳能设备让他用上了免费电力,小卖部的营业时间大大延长,营业额也随之增长,他为此还添置了更多家用电器。“而且你看,”他指着装上路灯的街道,“现在晚上大家不再早早关门睡觉了,都愿意出来坐坐,喝喝茶聊聊天,村子里热闹多了。”五金店老板阿卜杜拉耶也高兴地发现,项目建成后,稳定的交流电(替代了之前不稳定的直流电)让村民们纷纷开始购买电视等家用电器。“现在大家最爱看足球比赛,其次是每天晚上8点的马里电视台新闻,再就是电影电视剧。感觉整个村子的娱乐生活都丰富起来了,精神头都不一样了。”卡兰村深受尊敬的巫师苏莱曼则特别强调了项目对公共服务和村民健康的保障:“集中供电系统让学校、卫生所,特别是清真寺有了稳定电力。清真寺的高音喇叭需要按时播放古兰经,以前供电没保障的时候真的很困扰大家。更重要的是,太阳能自动抽水系统让我们随时都能获得干净卫生的井水,24小时不间断,这对预防疾病、保障大家的健康太关键了!现在村里办婚礼,有电有音乐,场面比以前热闹喜庆多了,这也是年轻人重要的社交机会。真的要再次感谢中国政府!”

项目的价值,获得了中马双方的高度认可。时任马里环境部长科内在隆重的竣工移交仪式上表示,太阳能示范村项目的成功建成,使当地村民彻底摆脱了长期无电缺水的历史困境,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必将有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他代表马方珍视中方的宝贵援助成果,并热切期待未来能与中方开展更多类似的惠及民生的项目合作,不断深化两国的传统友谊。

马里再生能源署署长Souleymane BERTHE先生从专业和战略角度评价道:“尽管马里面临电力资源紧缺的挑战,但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光伏资源优势,开发利用潜力巨大。目前,马里农村地区的通电率尚不足20%,先进、可靠的光伏技术对于马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切实改善广大农村地区民生福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援马里太阳能示范村项目是一次极具意义的实践探索,它成功应用光伏技术,精准解决了卡兰村和科尼奥布拉村近万名村民长期面临的生活难点和痛点,迅速提升了他们的生活便捷度和幸福感,其良好的示范效应对于推动马里农村能源转型意义重大。”

负责项目具体实施的中国地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赵涌清,这位在非洲大陆连续工作十余年的“老非洲”,对此深有感触:“小项目映射大民生。 这个‘小而美、惠民生、见效快’的太阳能光伏示范项目,不仅精准契合了马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套的现实迫切需求,更深深回应了当地百姓对美好幸福生活的长久期盼,是中国送给马里人民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项目的建成,不仅显著提升了当地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在并肩奋斗的过程中,为中马两国人民架起了民心相通的桥梁,厚植了友好的情感基础,为传承和促进两国源远流长的传统友谊贡献了坚实的力量。”

黝黑的肤色,是建设者们光荣的勋章;村民的笑容,是他们无悔付出的回报。 回想起初到科尼奥布拉村时的情景,项目组成员潘昭立依然印象深刻:“虽然距离首都不远,但这里的条件和首都相比差距巨大,让人难以想象。我们刚来的时候,大部分村民仍然过着近乎‘刀耕火种’的传统生活,晚上村里一片漆黑,很安静,基本没有人出来走动。” 正是带着改变这种状况的决心,建设者们顶烈日、冒酷暑,日复一日地坚守在工地上,挥洒着汗水。经过四百多个日夜的奋战,“来时刀耕火种,走时万家灯火”的愿景终于成为现实。虽然每个中国员工的皮肤都被马里的阳光晒得黝黑发亮,但当他们看到曾经漆黑的村庄如今灯火通明,看到清澈的井水汩汩流淌,看到村民们脸上绽放出由衷的幸福笑容,听到他们热烈的掌声和真诚的赞誉,所有的艰辛都化作了内心的欣慰与自豪。项目部在当地聘用的员工Amadou Doumbia,工作之余总喜欢哼唱马里共和国那首充满希望的国歌《为了非洲也为了你,马里》。在项目完工、中国朋友们即将离别之际,他满怀深情地对中方友人说出了自己的祝愿:“希望马里、中国和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能像我们国歌里唱的那样:‘从今天到明天,希望的花朵开遍大地,人人信心百倍,鼓足勇气’”。

中国援建马里太阳能示范村项目,是分享绿色发展经验、推广清洁能源应用的又一务实行动。它希望用科技之光驱散乡村的漫漫长夜,用清洁之水滋养村民的健康生活,用绿色技术铺就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之路,更用真诚的合作浇灌出绚烂的中马友谊之花。这束来自中国的“星光”,照亮了马里偏远乡村改善民生、应对气候变化、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的前行道路,也是中非携手并肩,共同致力于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温暖而有力的生动见证。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10-28 10:49:07